首 页   单位概况  队伍建设  兴趣培训  在线报名  活动天地  教学科研  宫务信息  少先队展厅 
论文案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首页 >教学科研 >论文案例 >
农村小学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作者: | 发布时间:2015-12-11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数:369

农村小学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海宁青少年宫  郭燕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一�鱿灾�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带来新的学习和教学取向。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现在的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是什么呢?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低。
大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无意识阶段。他们承认“自己即使用过也不知道”。所用的资源也是极为简单、最为常见的,诸如树、小草、花、蓝天、白云等自然课程资源或简单直观的社会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活阅历,所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2.硬件设施不到位。
一讲到现今的语文教学,很多人会马上想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等现代化“装备”。但是农村小学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配套和达标的水平较低,在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今天,农村小学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严重不�悖�且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科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也十分缺乏。
但事实上,农村小学的课程资源并不匮乏,例如农村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乡土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保留在农村等等。我们学校地处江南农村,近年来,虽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视、报纸等信息媒体已十分普及,但家用电脑却难见于普通农家,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低。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这一课题。
如果农村小学能依据自己独特的条件与实际情况,开发与利用“有农村特色”的校外课程资源,同样可以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使学生的发展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农村小学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本课题中根据我校实际,界定为农村中自然、社会、文化三大方面资源。
农村小学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的意识,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挖掘农村自然、社会、文化中可以帮助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让学生从中获得家乡文化的熏陶。
三、研究目标
学校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积累相关材料,初步形成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教材,并经探究总结出基本教学模式。
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学生目标
通过实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有关理论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题的研究离不开新课标有关理论。
2、文化?D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D?D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以及精神工具等实现的。
3、陶行之教育思想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实行教育的社会化。只有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于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促使人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目的。因为世上永远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社会所拥有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在在的教育资源。
4、有关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意义的学习是“做”中学的,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认知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环境、行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五、本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为了有效地进行研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三条重要原则:
1、 合格性原则
筛选合格的课程资源才能确定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发和利用价值的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才是我们所选择的课程资源。
2、适应性原则
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考虑教师的情况,根据实际,更加充分合理地进行开发与利用,使之更适应学生、教师发展的需要。
3、个性原则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们的课题研究应坚持有我地农村特色。
六、研究的内容
1、农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大自然就如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吸引人们去阅读,去享受,而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 要让学生投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
我们这里是江南水乡,河道纵横,土地肥沃,且南邻钱塘江,中间还突起着一座座小山丘,这些丰富而优美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
2、农村社会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语文作为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里社�嵘�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长辈的辛勤劳作、身边的发展变化、先进的人物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应认真研究,让学生在农村生活中汲取营养,学会语文。让学生洗涤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3、 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江南水乡,昔日的风韵情调犹存。流传至今的独特的婚俗、礼俗,依然荡人情怀;充满乡情的依然在人们口中传承;风味独特的农家小吃依然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在今天,他们同样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这些民俗风情进行调查、整理记录,并在课中进行交流学习。这部分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语言文化资源的研究
本地处吴方言区,可以与学生一起收集有关材料,将我们的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并分析整理,形成书面资料并汇编成册。此外,收集本地流传下来的传说、俗语、农谚、歌谣,并对此进行整理记录。
(2)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
对本地流传至今的独特风俗、特色小吃进行调查,探讨其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证,并记录整理。
七、研究的对象
一至六年级小学生
八、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九、研究步骤
1、准�附锥�
成立课题组,确定小组成员
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召开课题组会议
课题组人员积极付诸实践:让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并通过请本地的老人讲故事,看家乡照片展等活动,激发对校外资源的兴趣;指导学生对校外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并在语文学习中合理利用;探索语文课程利用校外资源的模式。
课题组人员研讨交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课题组内活动观摩,包括有关活动的组织、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课、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如个人书集、手抄报)等等。
实践,写出研究体会或论文
3、总结阶段
收集原始材料,分析整理有关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成果展示
总结推广
十、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 课题论文、经验体会、阶段性小结材料
 优秀活动案例、课例
 资料汇编册子 如《方言小词典》、《家乡的传说》等
 初步形成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教材以及总结出开发利用基本模式
十一、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郭燕  
制定计划,指导计划实施,撰写报告,实施,总结。

返回到顶部
各宫动态
·【安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快乐假日︳第一届乐那春耕文化节活动!
·【海曙宫】世界地球日|守护地球不止今天
·【海曙宫】少先队海曙区红领巾学院——寻名人古迹,绘千年古塔研学写生实践活动
·【温岭宫】畅享科技 赋能创新
·【温岭宫】“极目楚天,共襄星汉”2024中国航天日活动在市三中举行
·【温岭宫】踏春而行,游有所学
·【湖州宫】湖州市少先队队长学校顺利开展“世界地球日”活动
·【湖州宫】红领巾公益课堂顺利开展“玩转科学创未来”两轮平衡车手工制作活动
指导单位: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 主办单位:浙江省海宁市青少年宫 技术支持:青少年宫在线[www.qsng.cn]
地址:浙江省海宁市水月亭西路262号
电话:86-0573-7223221 7224363  传真:86-0573-7223221  Email:hnqsng@163.com
浙ICP备05073540号-1
Copyright@2005 http://hn.qsng.cn ALL Rights Reserved